12月10日~11日,由《中國企業(yè)家》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企業(yè)*年會暨第二十二屆中國企業(yè)未來之星年會”于線上舉行?!锻顿Y人如何穿越大周期》尖峰論壇*場主理人為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 ,對話嘉賓為:
黃明明 明勢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
潘 攀 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
盛希泰 洪泰基金創(chuàng)始合伙人、董事長;
吳世春 梅花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合伙人

以下為對話實錄,投資界(ID:pedaily2012)整理:
管清友: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請到了投資界的幾位大佬,幾位大咖。
明勢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黃明明,黃先生;
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潘攀,潘先生;
洪泰基金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盛希泰,盛先生;
還有梅花創(chuàng)投合伙人、《心力》《自適力》作者吳世春,吳先生。
確實是大咖云集,我是管清友,今天主要是和大家一起來討論,穿針引線。大家這些年既有思考也有自己的實踐,其實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是一個宏觀經濟研究人員,我反倒是非常關心什么呢?各位在這幾年,特別是2022年從自己投項目、投賽道這個角度,自己的這種感受,所以我們先談談感受,每個人簡要地說幾分鐘,咱互相有個交流好不好?我們先請黃總。
黃明明:謝謝管老師。我們知道過去幾十年中國是全球經濟的火頭車和發(fā)動機,也是最有活力和最有生命力的創(chuàng)投企業(yè)的土壤,包括風險投資也在這里面非?;钴S,大家非常關心的就是面臨著現在的國際國內大的環(huán)境,我們怎么看中國的創(chuàng)投。我們明勢資本從成立之初就focus在科技創(chuàng)新,尤其是科技創(chuàng)新這個賽道,我們在未來5年、10年怎么看中國大的情況變化?我想講幾點。
*點,我覺得作為一個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人,我們要干的事情是想方設法地,把我們的眼光能夠拉的更長,因為只有你對未來看的更遠更長,你才對當下的各種挑戰(zhàn)、風險和波動會變得更加的淡定和更加的有信心,對未來更加有信心。
我給您舉個例子,我們怎么看?我們看到人類社會,尤其近代社會的發(fā)展,說白了我們被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革命交替推動著往前發(fā)展,這個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明勢比較成功的案例是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也是理想汽車*個投資人。為什么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看到特斯拉是人類歷史上*個最快成為萬億美金的公司?它就是由信息技術革命和能源技術革命交替落在同樣一個產品上產生的巨大價值爆發(fā)式增長。
從我們的看法來說,我們看到未來5年到10年,什么是一個巨大的確定性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是通過算力的持續(xù)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對算法的持續(xù)優(yōu)化,我們知道computer電腦處理能力大概率在未來十年會超越人腦的處理能力,大家想象這是一個多么激動人心的未來。自動駕駛我們都知道,可能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場景,后面我們看見埃隆·馬斯克也在他的特斯拉AI Day發(fā)布了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人。這些場景,也就是說我們未來面臨的是一個算力算法,疊加在一起是今天的一千倍,甚至是一萬倍的新型智能,而且電腦具有它的學習能力,這樣的未來是令人無比興奮和激動的。
在機器人領域中國有巨大的應用場景,有巨大的替代市場,在這塊我們也看到了在未來5-10年機器人可以,我們今天看見的機器人,那些機器手、機械臂在工廠自動化產線里已經很普遍,但是我們叫software-defined robot,就是由軟件能夠重新定義的機器人,剛才講我們它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它背后的技術棧是和你車的自動駕駛,和很多人工智能算法是疊加在一起,這樣令人無比興奮的未來。
在我們看來,未來全球最令人興奮的科技創(chuàng)新的市場只有兩個,只有美國和中國。美國不用講了,中國一個講的是我們是少有的全球的單一的統(tǒng)一大市場。我在海外交流的時候也說我以前有很多以色列研究生同學,都是非常聰明非常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但是他們最近跟我打電話交流說,他們非常喜歡中國的企業(yè)家,中國的市場,因為太大了,我們最多做到幾億美金賣給一個美國公司,賣給大的歐洲公司就不錯了,你們這個快速地通過你們單一的統(tǒng)一大市場,訓練了你們的產品,打磨了你們的技術,你們就可以成為一個十億美金、百億美金,甚至千億美金的公司。
所以如果您問我,我覺得也沒有什么秘方,就是我們和戰(zhàn)斗在最一線的,眼光遠大的,看向未來的這些科技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一起看到未來的一些大的遠景,然后和他們一起去向這個遠景去努力,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在2022年能夠堅持出手(的原因)。好像確實有不少同行選擇放慢速度或者躺平,我們自己比較一下我們的投資速度,跟去年、前年相比不光沒有降低,反而還在提速,就是我們看到了當你把你的視角,投資人要訓練自己有超越常人,或者超越絕大多數人看的更遠的視角,當你把視角拉到5年后或10年后的時候,你會看到非常多激動人心的機會和非常激動人心的未來。
我就分享到這!
管清友:黃總帶來一個非常振奮的消息,非常振奮的描述,我聽了之后也很受感動。確實,在這樣一個市場波動如此劇烈,應該說很多機構在未來產業(yè)賽道有很強的共識,能不能堅持得住,既取決于咱們對未來技術、行業(yè)發(fā)展的判斷,當然也取決于我們這個機構本身能不能適應周期的判斷,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情況是,大家對未來其實有共識,技術上,產業(yè)演進上有共識,但很多機構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折戟沉沙,自己沒有穿越過周期去。剛才我覺得黃總帶來非常好的消息,不但是沒有停下腳步,反而實際上你們是逆勢擴大投資,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項目數量,堅定不移地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去布局長遠的投資,非常好。
接下來請潘總接著談一談,既然大家對未來很多產業(yè)有共識,當然我們也看到很多同行在這幾年投資過程當中,比如說在管理流動性,有的在收縮規(guī)模,自己也需要穿越這個周期,您會遇到這種所謂的焦慮感,或者說您自己以及身邊的這些同行您觀察到哪些調整的一種方式?
潘攀:我是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潘攀,我講一下我今年的一些感受,因為我們年終也在做總結,大家都在聊這個事。
*個,就是接受周期這個事,不管是對投資機構而言,還是對你投資企業(yè)而言,還是對任何一個企業(yè)而言,我覺得周期是一個不可逆的事情。我覺得對所有人來說首先是個心理上的接受,。
第二個,是根據不同的周期做出不同的應對策略,我覺得沒有說一個策略是永遠對的,對投資機構也是如此。
第三個,我們自己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情況,一個是像國外跨國那種百年或者幾百年大的消費公司,它們在中國是加大投入,甚至把中國市場列為全球最重要市場。
我們有個LP是雀巢,在深度溝通中發(fā)現整個雀巢市場在它全球份額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且級別也越來越高,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標準性的東西。為什么?這些公司都是幾百年,它經歷了周期,它知道什么樣的市場值得長期投入,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正向的指標;第二,今年市場肯定跟往年有很多不一樣,比如說我們今年看到頭部公司獲得更大市場,在整個市場增長過程中獲得更大紅利。我覺得市場的環(huán)境在變化,但不同的投資策略依然會有更好的應對策略;第三是有一些小的點,首先是我們說的今年看數字化做的好的企業(yè)特別好,一個是你的供應鏈升級,二是你的運營效率提高,三是你和消費者鏈接,宏觀確實有波動,但早幾年在數字化做了投入的公司在今年其實比整個平均市場增長要好很多。
我們自己會覺得,我打好一個基礎,在遇到風險的時候抵抗風險的手段起了作用;第二,還有一些小的點,今年大家特別對健康的東西,對性價比的東西特別追求,所以今年我們從中國市場來看有性價比的產品,相對健康,以健康為概念的產品獲得比較好的發(fā)展。
最后一個,我們自己會覺得雀巢也好,星巴克也好,這種公司,10年、20年、100年的海外成長歷史在中國應該會復制一點,我們也會堅信中國的消費企業(yè)經過10年20年增長,也會出現類似于像雀巢一樣中國的雀巢,中國的歐萊雅,中國的星巴克。
兩個點,*是我覺得在供應鏈和產品升級上面,中國的消費企業(yè)走在前面了,就是足夠大的市場,然后各種細分受眾,對產品的快速迭代,供應鏈的升級,有著很直接的幫助;
第二,我覺得中國的商業(yè)模式迭代更新其實在全球來看消費行業(yè),我們覺得也是快的,所以我們對中國好的產品,好的商業(yè)模式,有效率的數字化運營這套,把消費邏輯向全球輸出的話我們覺得非常有信心,所以我們是特別看好中國消費企業(yè)的出海。
管清友:謝謝潘總,說的很清楚,其實我們看到大家對于未來自己看好的賽道,基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特點,其實心里都比較有底氣,這點我覺得也挺欣慰,說明大家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特點,包括它蘊含的行業(yè)機會有共識,信心也比較堅定。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幾年無論是金融監(jiān)管的強化,還是產業(yè)的變遷,給很多機構確實帶來比較大的我覺得是外部的壓力,傳統(tǒng)機構本身也在大浪淘沙,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一方面是咱們投的產業(yè)方向要創(chuàng)業(yè)周期,另一方面我們自己肯定也要創(chuàng)業(yè)周期。
所以這里我也想請吳總接著剛才的話題,分享分享您在最近幾年,特別是今年的感觸。
吳世春:好。我們基金一直是中國最樂觀的早期基金,從成立開始我們每年投的數量,投的領域,都是比較廣比較多,我們今年到現在為止也投了將近80多個項目。我們既是投消費也投產業(yè)升級,也投科技升級,我們過去三年在我們定義的新半軍數智航里面做了大量投資,新能源、半導體、軍民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商業(yè)航天。最近我們還對三種重要原材料的一些上游科技做一些投資,像鋰礦鹽湖提鋰技術我們投了聚能永拓,他們也拿下了玻利維亞世界*鹽湖,占全世界30%鋰資源的一個礦。我們也投了在上游稀土的回收技術,一些開采技術的公司。還有,現在我們對光轉化材料。
梅花是一家把自己定義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投資機構,其實投資這個領域永遠都會不斷出現新的機會,對于早期機構來說,難點在于如何在一個機會將起未起之時投它們,等到機會都被媒體報道完以后再去投可能*是估值,可能投資的機會也不一定有,所以我們要變得對未來更加敏感,對市場一些前沿熱點更加有探索欲,有創(chuàng)新欲望。
我覺得這樣一個市場環(huán)境偏嚴苛的行情,或者我們說周期下面,我們認為反而是我們這樣的投資機構一個機會,所以在這個時候很多好項目實際上不需要搶,你可以從容地跟他們談判,去非常好的一個估值條件下來,所以我們覺得對我們來說做投資還是蠻開心的一個事情。
宏觀逆勢你是改變不了的,你只能去適應它,所以我為什么寫了《自適力》,適應未來、適應宏觀、適應高維,你才能夠才這樣一個叫周期環(huán)境里面比別的同行更有生存能力。所以我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兩有三懂的機構,叫有業(yè)績、有生態(tài),懂產業(yè)、懂政府、懂技術。
管清友:謝謝吳總,大家可以看看吳總的書,從實踐到理論。確實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投資機構的掌門人來講,當然我想大家在現在投前、投 中、投后服務上,也都被投企業(yè)做了很多工作,現在投資機構服務都靠前了,現在投后服務基本上快到投前和投后合并到一起了。
管清友:我接著這個問題請黃總接著討論,您是不是感覺到一方面我們可能要超前布局,我們說更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用和過去這些年不一樣的方式去投資,不是只在北上廣深,可能我要深入到很多甚至三四線城市去,有沒有這種感覺黃總?
黃明明:首先我想講,我們往前面看的更遠和這個鞋在哪里其實它不矛盾,你看我們明勢投的很多項目其實是在我們廣袤的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地方,我們的投資經理經常為了看一個項目要飛機、高鐵,還要換大巴,才能到那個企業(yè)的所在地。這里面其實原因是什么呢?我覺得背后的技術,不管你是做什么樣的技術,但是我們明勢作為一個一直專注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投資機構,我們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就是*的技術你一定是要和產業(yè)進行密切結合才能爆發(fā)出巨大的價值。
我們前兩年說大家突然都開始轉,包括以前很多投消費的,投互聯(lián)網的,都轉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領域,然后媒體開始各種文章就出來了,什么科學家不夠用了,什么大學的教授不夠用了,其實你看我們投資的項目就是純粹的,特別純粹的科學家或者大學教授去做CEO的項目我自己看了一下是非常少的,可能一只手都數的過來,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們一直講這個技術你不能是閉門造車,不是大家在高大上的辦公室里,實驗室里你搞一搞就行了的,一定是要和中國廣袤的縱深和巨大的產業(yè)鏈進行深度的結合才能爆發(fā)出巨大的價值。所以你看我們投的很多企業(yè),它確實是在某些領域技術有非常強的前沿性,同時它又和產業(yè)界和的非常深。
我們講中國幾大產業(yè)發(fā)展區(qū),跟整個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上下游百分之八七十的企業(yè)都在長三角地區(qū),所以我們很多企業(yè),比如說常州是我們明勢資本一個福地,我們在那邊已經有兩家上市公司,小牛電動、理想汽車,馬上還有一個國家做工業(yè)母機的項目現在也在科創(chuàng)板,馬上要上會,,做工業(yè)母機機床干了十幾年的一個企業(yè),這個就是在常州高新開發(fā)區(qū)里面。所以你看到其實這些企業(yè)它的所在地都是和產業(yè)有密切結合。另外一撥企業(yè)在哪?在珠三角地區(qū),因為那個是我們國家的消費電子、3C產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服務這些產業(yè)集群的科技企業(yè)也必然是集中在這些地區(qū)。
但這里面我可能想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過去幾年大家都轉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賽道,包括說投卡脖子領域,但是我們明勢不太喜歡的是那種純粹做國產替代的項目,不是說做國產替代的項目不重要或者它不夠好,但是我們至少之前在市場上看見比較多的純做國產替代的打法是什么呢?
我做到國外同類競品的六七十分,但是我的價格可能是它的50%甚至是更低,這樣的企業(yè)我認為在今天的國際國內大環(huán)境下,尤其地緣政治的角力的情況下,肯定是有它的市場價值,甚至在短期之內它的估值也會被很多投資機構所追捧。但是我們更喜歡我剛才講的,企業(yè)家從一開始我的目標就是面臨著5年后10年后,我希望做成世界級的科技企業(yè),因為這樣兩個企業(yè)你可以說它起步的時候大家相差不遠,但是在你選的核心團隊,你給自己定的產品和技術目標,你給自己定的競爭對手,是說我僅僅是利用今天地緣政治的風險或者卡脖子這些問題,我去做一個簡單的國產替代,還是說我將來不光在中國市場,我是靠我的產品技術能夠走向全球,那這個是企業(yè)家從一開始大家可能的目標、格局、眼光不一樣,就確定了這個企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可能是大家起步的時候差不多,但最后的結局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后一類企業(yè)是我們明勢資本更喜歡的企業(yè)。
而且我認為還是我剛才的那個觀點,就中國經過過去30年的發(fā)展,我們建立了全球應該說是在工業(yè)制造領域最完善的產業(yè)鏈和*的應用場景,不管是我們的新能源車是全球*的消費市場,也是全球*的制造市場,我們新能源的產業(yè)鏈,全球80%的風光能電能的基礎設施核心配件全部在中國生產,包括我們整個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應用。這些我們認為今天中國到了催生下一批世界級的科技企業(yè)的關鍵節(jié)點,我們認為中國會出自己的像Nvidia這樣高算力的芯片,我們認為中國會出自己的微軟,自己的特斯拉這樣的企業(yè)。
我們不管它地方在哪,只要這個企業(yè)家和這個團隊他有這樣的潛力,他有這樣的vision和這樣的雄心壯志,那我們就去堅定地去支持他。
管清友:說的非常好。我覺得特別是您對國產替代這個提法特別值得我們一些被投項目,包括其實我覺得值得業(yè)界和政府都要聽到這個聲音。國產替代不是說隨隨便便我們做個產品比別人技術低一點,成本更低,這就是我們的國產替代,我們要什么呢?所謂的國貨當自強,我們得有這種精氣神。我覺得特別好,作為國產替代它也應該是個全球化的視野。當然我也非常理解您以及所在機構在投資這一類項目上的選擇,我非常同意,那種所謂的只是技術上比別人差,價格比別人低更多,所謂的性價比更高這種我也覺得不是我們的發(fā)展方向,我相信大家肯定也都能看到這一點。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像泰哥剛才講到的,確實很不容易,你從卡脖子技術,從要解決卡脖子問題很難的一件事情,一方面涉及到基礎學科的研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另外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yè),再到產品的這個過程。另一方面,也不是說所有卡脖子的東西你都要自己一股腦全部做出來,我覺得這是個思想意識問題。
所以我想請?zhí)└缃又鴦偛潘劦降膽?zhàn)場轉移,2019年這樣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接著把他的觀點給大家說完。
盛希泰:我跟明明和世春比,他們屬于洋派,我屬于土派,包括從年齡也是這樣,經歷也是這樣。我做投行做了20年,做A股更熟悉一點,原來投行深耕的也是二三線城市,我覺得最近這幾年找到一種特別熟悉的味道,就是因為原來其實A股市場從來沒有很正規(guī)的IPO向移動互聯(lián)網企業(yè)開放過,所以大部分移動互聯(lián)網企業(yè)到美股去上市了。
我一個特別深刻的體會是什么呢?我剛才講的所謂的周期在中國是特別不一樣的是什么呢?行政周期大過市場周期,這個是全世界只有中國是這樣。毫無疑問,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變化,最近三年的變化就是行政周期的調整,市場周期的調整占的比重沒那么大。
從投資來講你會發(fā)現,其實2022年我們退出方面很難,A股在全球起了決定作用,就是說我們上周一A股上市公司雖然突破了5000家,我們搞了32年,我是市場親歷者。我們*個1000家到2000年用了十年時間,第二個1000家到2010年用了十年時間,第三個1000家和第四個1000家分別用了六年和四年,而最近第五個1000家用了兩年時間。我們認為工商注冊企業(yè)5000萬家,現在上市公司5000家,正好是萬里挑一,并且2022年整個來講我們上海和深圳分列全球IPO募資金額*名和第二名,我們整個募資金額占全球51%。
另外有個現象很有意思,研究一個數字,2017、2018、2019、2020、2021,這幾年我們單個IPO募資金額是美股的1/2都不到,而今年反過來了,今年A股單個IPO金額是2.1億美金,折合美金每股是9000萬美金,我們正好反過來是它的兩倍。這個變化也很有意思,我們基本上A股的上市公司300多家,美股也300多家,但是募資金額兩倍多,整個來講我覺得特別特別振奮。
我就說一個數據,我仍然對中國投資非常有信心在哪里呢?我就說一個數據。目前為止A股有將近1000家在排隊IPO,有3200多家企業(yè)在排隊進入輔導期,4000家企業(yè)就是希望、未來。我們過去十多年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上市公司大部分是互聯(lián)網公司占主導,而廣大幾千萬家企業(yè)他們大部分除了上市公司以外,沒有真正成功。我到二三線城市我收獲很多感動,這些企業(yè)家他基本上一水的年齡都比較大,創(chuàng)業(yè)時間很長,他們不管說天氣怎么樣,掙一分錢都投入到擴大再生產,我覺得這是希望未來。
你在北上深跟互聯(lián)網企業(yè)家一聊,和跟房地產商一聊,得到的結論和你的心情,和你到三線城市跟這些科技實業(yè)企業(yè)的人一聊心情是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扎根三線城市,農村包圍城市,我覺得我們這個會收獲特別特別不一樣。
從投資來講發(fā)現一個什么現象呢?原來我們講一定要做行業(yè)研究,挖掘投資標的?,F在發(fā)現你只做行業(yè)研究你可能會摟空,可能有些行業(yè)帶來的你挖不到,為什么?因為過去十年很多實業(yè)企業(yè)它沒做過PR,也沒報道過,名不見經傳,而它在行業(yè)里面也很有代表性。
我在某一個三線城市看到一個企業(yè),它是全球以磷化工為具體的阻燃劑全球*,我們很多上市公司研究報告根本就沒有它,行業(yè)證券公司研究員寫的研究報告根本沒有它,而它的市場份額占的比重是全球1/3以上。弄這報告有什么意義呢?根本沒有意義。我發(fā)現什么呢?你扎根三線城市去深度挖掘,去做地毯式搜索轟炸,瞎子摸象摸到一個完整的大象,同時再跟行業(yè)研究結合,有可能得到一個比投資標的更完整的全貌。
這是我感覺,原來你打獵物你在北上深,互聯(lián)網企業(yè)很容易打到獵物,但你如果現在仍然這樣是摟空槍。當然你做行業(yè)研究深扎也是可以摟到好企業(yè),但是我覺得摟的不完整。投資人為什么有的時候也會被企業(yè)踩坑呢?因為所謂的DD不是*的,投資人最終要到企業(yè)待十天半個月,那很容易包裝過去。你如果在企業(yè)里待的時間很長,或者你去駐扎時間比較長,這個企業(yè)是很難有些東西通過包裝手段來把你蒙蔽過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也有利于更高地提高投資質量。
還有一點是什么呢?政府特別歡迎投資人幫他做一些產業(yè)顧問,幫他篩選一些招商引資的項目。對政府來講實現招商引資,對企業(yè)來講,對投資人來講,投資好的企業(yè)。
我是非常有信心的,我覺得中國只要它發(fā)展經濟就會有希望、未來,時代真的變了,它的整個戰(zhàn)場轉移到了二三線城市,而國家堅決認為這些企業(yè)能夠解決卡脖子,是支撐中國的希望、未來。我說一句話,現在我們過去十多年出現過幾家十萬億、幾十萬億的公司,那對國家來講有另外一個選擇,比如說這幾家十萬億、幾十萬億的公司是幾家,如果說政府通過推動產生十萬家1個億的公司,一萬家十個億的公司,一千家100億的公司,加起來體量差不多,政府選哪一個呢?毫無疑問選第二個,第二個一定是代表希望未來,一定是底座更扎實,對政府來講各方面都比較好調控。
時代真的變了,我一開始說的那數據,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yè)80%幾都在三線城市,不在一線城市,一線城市北上深占的比重17%都不到。這是我的觀察,因為今年我基本上大部分時間沒在北京,我在北京可能待了兩個月時間,我跑了十幾個省,跑了幾十個城市,現場看了幾百個企業(yè),我得出這個結論。我覺得這些企業(yè)需要被關照,需要更多的資本的關照,政府也很需要,也很有饑渴感。
管清友:謝謝盛總,我覺得他基本上代表了中國本土投資機構的觀點,很有意思,我們談著談著形成了兩個流派,兩種流派,當然不是刻意劃分隊伍。從投資機構這個視角來講,我們發(fā)現其實我們投項目的孔隙度還比較大,對于市場的下沉度還不夠高。我最近幾年也和不同機構也要求,確實發(fā)現很多都是在往三線四線城市跑,很多人跟我講,很多投資人說我們從原來所謂西服、皮鞋,現在開始變成什么呢?背著一個小包到田邊地頭跟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就像泰哥剛才講的,這個戰(zhàn)場確實發(fā)生很大變化,當然也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這種潛力。
所以其實這個也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這兩種所謂的投資風格我覺得其實沒有什么*的對與錯,也不是什么對立的,其實大家都會相對的取長補短,就像我們說都是武林高手,有的是少林派,有的是青城派,有的是昆侖派,只要不是揮刀自宮的那一派就行,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穿越大周期,這些都是基于我們對于中國經濟能夠繼續(xù)在所謂的新的這個階段實現所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一種前提之下,當然我們也確實看到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非常大的變化,甚至這種變化我覺得已經不是我們過去這些年泛泛地去討論哪個因素變了,哪個因素變了,它有一些所謂的波動或者行業(yè)上的周期波動?,F在確實是我們說大的周期在動,這個周期已經不超越所謂經濟周期,這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周期。
所以我們從微觀從行業(yè)我們轉到宏觀做一點探討,我想請潘總接著一塊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從您這個角度覺得,穿越周期你們覺得哪些大的因素真正會對你們,無論是投資的賽道,還是投資的項目,還是投資的方式,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潘攀:我覺得*個,周期這個事它不可避免,我想2019年的時候相信在座的沒有任何一位說會遇到疫情,疫情會怎么樣的變化,是沒有人能預測這個事,我跟我們企業(yè)家朋友們也在聊這個事情,其實核心還是我覺得是應對,我覺得這個是*個事。
第二,在這種宏觀環(huán)境變化,其實本質上是對整個企業(yè)估值體系重構了一遍,今天我們看包括科技股,也包括醫(yī)療股份,也包括我們看到所謂消費股,估值變化了,二級市場變化了,其實一級市場肯定會有相應的變化,我覺得這是對大家比較大的沖擊吧。我相信今天所有的頭部機構也都在后悔,說我們?yōu)槭裁礇]有在市場好的時候,把我們*的公司至少賣出一部分,我覺得在周期里面其實大家都在這個情緒上面,所以我覺得估值體系肯定是對未來有深刻影響。也就是說未來同樣基因的公司它也不一定有萬億的市值,將來比如說依然出現一些巨頭或者某個行業(yè)的巨頭,它也不一定會給那么高的估值。當然我覺得市場也可能有周期恢復,但目前可見的3-5年之內是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市場需要恢復的周期。
第三,其實我們今天來看,結合宏觀來看,到底是什么企業(yè)長期能穿越周期?這個事不管任何一個行業(yè)都在討論我們到底做什么事能穿越周期,我們自己今天看消費本質還是在創(chuàng)新我們穿越周期。我們重新去看那些穿越周期企業(yè)的成長史,發(fā)現它本質上還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事,就比如說你去看雀巢的年報里面,去看歐萊雅的年報里面,有多少全球最*的科學家在里面,你說它是消費企業(yè)?是,很明顯的消費企業(yè)。但是你說它做了創(chuàng)新,你去看它每年在科技上面的投入和人員的投入上面有多大。
我今天開玩笑說華為到底是個消費企業(yè)還是個科技企業(yè)?當然都是。今天百果園在IPO的過程中大家說你是典型的消費企業(yè),是的,但是你們看到沒有,百果園從育種到種植到肥料,所有的東西全是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來獲得更好的產品,從而提供給消費者。我們今天看宏觀環(huán)境的變化其實本質上還是取決于企業(yè)怎么應對,本質上的應對,*的應對還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對消費企業(yè)而言逃不過科技的創(chuàng)新,逃不過材料創(chuàng)新。
管清友:謝謝潘總剛才的討論。一個百年企業(yè)到今天其實也是極其不容易的,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潘總剛才講到的,其實他們一直在創(chuàng)新。我當時去瑞士還有一個感觸,當時我和瑞士蓮巧克力CEO有一個對話,他跟我講了一個事,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他們的營收下滑,我們就想當然的會問他,你是怎么穿越周期的,你怎么辦呀,因為這個時候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思路是不是就得降本增效、開源節(jié)流,咱們都是這套話術。
當時他一句話挺觸動我,他說我們其實什么都沒做,就是安心做好產品。因為周期來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無法預測,我們就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個我覺得其實也挺值得我們中國企業(yè)去學習的。
這個話題我們引到所謂的企業(yè)如何去適應周期的這個問題,有的人是有所謂的高瞻遠矚的本領,有先見之明,能踏準節(jié)奏。但是從常識告訴我們,這是極少極少數,而且需要極好的運氣,大部分人我覺得還是要在這個周期當中蹚過去,這中間其實是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無論從哪個企業(yè)的發(fā)展史上來講也是如此。所以吳總既然寫過《自適力》這個書,在實踐當中也在投很多企業(yè),您能不能給我們既分享分享規(guī)律,也給大家一些建議,如何去適應周期穿越周期?
吳世春:對。我們以前我覺得這種變化沒那么快的時候,大家可以做按年度,甚至按幾年去定一個計劃,或者甚至去做一個預測,但現在我覺得這種顆粒度得越來越細,我知道像字節(jié)跳動已經按倆月做,不是按季度,按倆月進行review,進行整個會議。所以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如果你的時間周期顆粒度越小的話,你越容易靈活的去調整。
現在確實,今年年初大家能想象到到現在為止我們能經歷過這么多事情嗎?完全無法現象,所以現在不管做投資也好,一個企業(yè)的管理也好,都不要去做那種很長時間的預測,很長時間的計劃,預測都是啪啪打臉的。我們認為快速地去適應,快速地去把一些新常態(tài)當作自己的基礎變量或者既定假設,然后放入到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里面來。如果你應對變化的速度慢,或者從年初做一個計劃說今年要怎么樣一個投入,希望達到一個什么產出,我相信你的投入已經下去了,但是你的產出今年肯定是完不成的。我們希望是每個月都在review自己的投入ROI產出,最后該裁人裁人,該控制開支控制開支,這樣你到現在可能會活的比同行好很多。
所以我們相信自適力就是你的決定決策不是做一個很長周期的,計劃經濟一樣的去做你的決策,而是把顆粒度不斷切細切細切細,變成我下周該怎么辦,我明天該怎么辦,這個月的月會我要不要決定下個月要不要裁員,要不要去應對。
最近我看了一家公司,九安醫(yī)療我覺得特別厲害,這家公司厲害之處不在于它抓住了那么大一筆訂單,整個美國可能每個人買它3支試劑盒,前三個季度賺了160億。我覺得厲害之處是在它完成這么大一個生產,它的人員沒有變化,它完全采用了彈性生產網絡,把400多家公司發(fā)展成它的生產網絡的一部分。這樣在這筆訂單需求消失的時候它的人員規(guī)模沒有上升,它不需要我接下來為一個高峰值的生產保持很高的員工規(guī)模。中國已經有這么大的很細分的生產網絡,我覺得垂直一體化,什么都自己干也許適合像比亞迪這樣能看到比較大的領域,但是更多的那些小的領域應該更加彈性,把訂單能力當作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培養(yǎng),然后把市場化的拆單技術整合起來,然后為訂單去生存,與客戶去生存,而不是我去做大量研發(fā),做很長周期的埋頭狂奔。
就像你在足球場上,你看到那邊有個球,你埋頭旁邊過去,那個球早就被踢走了。所以我們不投那種需要埋頭狂奔幾年去完成一個長周期研發(fā),這種接不到客戶,接不到真正訂單的這種企業(yè)。像現在自動駕駛公司,我們不說國內的,國外的自動駕駛公司發(fā)現好像好多原來是獨角獸現在都倒閉了,那都是花巨大的代價雇傭很貴的人完成一個可能要幾年后才能夠去應用的技術,最后公司熬不住就死掉了。
我覺得現在訂單能力就是高科技,你能夠搞定核心客戶就是這市場上最能夠生存,最能夠適應周期的這種公司,謝謝。
管清友:謝謝吳總的總結。我最近體會,確實從創(chuàng)業(yè)和做企業(yè)這個角度來講,它是個非標準化的東西,我們可以總結很多所謂的共識或者同類項,其實大家做創(chuàng)投機構也是如此,有很多同類項,有很多共識,沒有問題。但是很多時候確實取決于企業(yè)家,或者機構主要負責人,創(chuàng)始人的審時度勢適應能力。
今天我們的討論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我覺得越討論越深刻了,最后我想結合咱們討論的這個議題,因為咱們是說穿越周期嘛,這個議題其實既老也新,但是今年我覺得討論這個話題真的是特別有意義,我想給各位都提同樣一個問題,您覺得現在制約大家,或者說大家覺得影響,*的一個周期性的因素是什么?我給大家5秒鐘思考時間。我們請黃總先開始好不好?
黃明明:我還是講我們自己堅持的觀點。就我們認為*能穿越周期的一定是科技創(chuàng)新類的企業(yè),看人類歷史也是這樣,而且每一次當人類的發(fā)展陷入停滯,我們看到不管是通過文藝復興穿越了歐洲無比黑暗的中世紀,還是近代的這些發(fā)展,所以持續(xù)地創(chuàng)新一定是科技創(chuàng)新來推動人類社會,穿越謎局,穿越周期,走向光明的未來。
如果問我的話,我們看到的一定還是我們剛才講的,在算力技術,我們講信息技術無非就是算力加上通信,然后能源技術包括背后的材料,在這些領域技術以及技術和產業(yè)界的突破,我覺得這些是*的挑戰(zhàn)也是*的瓶頸。但是我們看到在不遠的未來,就像我剛才講的十年后我們人類做出來的機器它的處理能力會*次超越我們人腦的處理能力,十年之后這個世界上的能源結構一定跟今天我們的能源結構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分之八九十的車,包括很多其他的動力單元,一定是由傳統(tǒng)的化石能源到新興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這里面帶來都是無比巨大的機會。
誰能夠突破這些技術上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然后在產業(yè)里面找到自己的結合點,我們認為這個是*的突破點,當然也是*的挑戰(zhàn)點,任何能夠挑戰(zhàn)和突破這些巨大的瓶頸或者巨大的困難的企業(yè),一定是在未來會產生*價值的企業(yè)。
管清友:黃總總結的特別好,產業(yè)很清楚,技術上的突破,然后有這些,從技術到產業(yè)穿越周期沒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我覺得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結論,我覺得非常有啟發(fā)。同樣問題請潘總也給我們回答一下?
潘總:好的。我們自己這么總結的。
*,我們覺得企業(yè)長期的核心競爭力和穿越周期不變的洞悉本質上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對我們看消費或者看2C而言我覺得三個方面,*個是科技創(chuàng)新帶來的巨大的供應鏈的升級,我覺得這個事說白了我們有一個你沒有的東西,這個東西它有獨特的體驗。最近我們看很多消費電子產品其實本質上走的是這條路。
第二,第二,我覺得是材料上的創(chuàng)新,就是新的材料確實會帶來新的機會,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之下。另外一個,我們也想講組織效率的創(chuàng)新我們也會非??春?,就是通過新的商業(yè)模式,通過數字化的經營方式。本質上是機器取代人工,我用算力來更精確地把我所有的組織更有效地分配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面,這個事我們也非常看好,所以對消費企業(yè)而言我覺得穿越周期的本質還是創(chuàng)新,只是說每個層面的創(chuàng)新都會相對比較有效吧。
管清友:謝謝潘總,我覺得他和黃總剛才講的異曲同工,從不同的維度做了分析,我覺得無論是對于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企業(yè)家,還是投資機構,都很有啟發(fā)。同樣問題我們請吳總也給我們說一說。
吳世春:技術周期它是非常容易變得衰落,我覺得技術周期是弱于經濟周期的影響,經濟周期又弱于政治周期的影響,政治周期弱于人口和觀念周期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所以其實我們做投資很難完整從一個技術周期里面從頭,你如果從一個技術早期一直投到它尾部有可能整體是不賺錢的,就像茅臺這樣的公司肯定是100年后你還在喝茅臺,但是100年后可能現在看起來很*的一些科技公司在那時候早就不存在了,今年這樣的公司有可能都不存在,但是茅臺會存在,所以很多這種看起來很高新技術的科技公司未必就能夠穿越剛才說的更長期的周期。
我們最害怕的我覺得還是這種類似于觀念周期,就是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觀念,你的投資能力,你的認知如果跟不上新的時代觀念,有可能你就是out的,你就是完全在做無用功。像當時納斯達克科技泡沫那些人嘲笑巴菲特,結果發(fā)現巴菲特投的那些東西,可口可樂、保險反而能穿越這個周期,那些高科技股拉平20年它的收益未必能跟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去抗衡。
對于我們作為一個早期投資人,你如何能夠不斷地跟上每一代人,站在主流舞臺,跟他們的觀念能夠一致,能夠成為不落伍不掉隊的人,這個很重要,謝謝!
管清友:這個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實大家都看到了穿越周期的不同側面,話題簡單,答案其實非常復雜,而且常說常新。因為我遇到很多企業(yè)家就講過關于當年他們?yōu)槭裁磮猿帜菞l技術路線,曾經受到過多大壓力,自己很焦慮,完了最后可能十年以后才逐漸被所謂產業(yè)界、市場,包括二級市場認可,這種情況也是常有,當然也需要一些運氣。我們說技術、產業(yè)、睿智的觀察能力,還有運氣也很重要,運氣也很重要。
在請盛總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讓盛總結合他剛才講的,其實我們是要深耕中國經濟,我們要看到中國經濟其實潛力仍然是非常巨大,還有很多項目其實是在什么呢?在我們三四線城市這樣的地區(qū),有很多產業(yè)縫隙很多本土企業(yè)實際上是在去填補,而且他們發(fā)展的速度很快。所以您覺得*的制約穿越周期的因素是什么?您對未來自己也好,或者跟同行也好,你想說哪些繼續(xù)深耕中國經濟的這些建議?
盛希泰:我剛才講了影響中國各要素的最主要的不是經濟周期,是行政周期,那么我覺得在中國政治正確*次跟影響企業(yè)發(fā)展的4個要素達到了最*的結合。哪4個要素呢?
*,整個國際大環(huán)境的變遷。原來20年前曾經有一個詞叫做地球村,國際大分工、國際大循環(huán),中國過去20年說實話是最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yè)*大國。而現在地球村不存在了,國際大循環(huán)不存在了,最起碼循環(huán)變了,我覺得這個環(huán)境變了,國際大環(huán)境在變化?,F在技術拿不來了,受到很多制約,就逼迫我們搞原始創(chuàng)新。原始創(chuàng)新也是*的政治正確,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政治正確和國家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這是*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就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這不用展開講了。過去五六年特朗普時代中國從華為開始,大家每個人感受都很深,國家需要,社會的需要,這從整個站位來講,從士氣來講,是毫無疑問是最強的。
第三個要素是所有資源的集中配置。如果說只要圍繞卡脖子問題,只要解決科技創(chuàng)新、智能制造,包括芯片、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對從國家到社會到市場資源配置最到位,要政策有政策,要掙錢會給錢,要地給地,這個因素也非常非常重要。
第四個要素是市場?,F在凡是國家支持的這些方向,政治正確的方向,都意味著*的市場。說實話過去這七八年所謂的造車新勢力成為中堅力量,新能源汽車中國全世界一枝獨秀,中國市場太大,我們巨大的市場,巨大的財力,砸出一個行業(yè)方向就是新能源汽車。你們翻一翻五年前很多投資人寫的文章,很多人演講說,明確講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沒有前途,必敗無疑。今天呢?我想明明是最偷著樂的,他是*的受益者。
盛希泰:為什么造車新勢力崛起了,老勢力他轉化賽道,他要左手打右手互搏,反而機會錯過了。造車新勢力崛起為什么?就是因為中國有錢,市場太大,我生生砸一個市場出來,這是中國的威力。我想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移動支付跨過了信用卡時代,我覺得最牛的就是我們的汽車工業(yè)跨過了發(fā)動機時代,生生用我們的財力和我們的市場砸出一個行業(yè),我想這是最了不起的。
我說所謂投政治正確,影響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4個要素,*,國際大環(huán)境變化,我們必須要創(chuàng)新。第二,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第三,所有資源的集中配置和支持。第四個,*的市場。我想這4個因素*的結合意味著這一定是中國未來十年代表著希望、未來,這是我的看法。
管清友:謝謝盛總,觀點非常明確,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就是圍繞國家發(fā)展的方向。正好我們也是在黨的二十大重要會議召開以后我們探討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潛力無限,可以說我們都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匯聚全球力量,匯聚全球資源。我相企業(yè)之間會大浪淘沙,經濟周期會永遠存在,但是我們穿越周期的智慧我覺得應該常說常新。
我想今天因為幾位大佬時間也都非常寶貴,我們圍繞著大的主題進行了幾輪探討,我自己也非常有收獲,也謝謝中國企業(yè)家雜志的同事們提供這樣一個好的平臺,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


2994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