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開,國內(nèi)外的消費場景打開,但消費意愿能否打開,這個主要取決于消費能力,以及對未來的信心。疫情三年相信居民,企業(yè),政府的消費能力都是受損的,消費意愿,取決于就業(yè),取決于賺錢的能力,取決于經(jīng)濟的修復能力,這些方向其實也不是那么樂觀。
對比一下國外,早的去年就已經(jīng)全面放開,晚的上半年也多數(shù)放開,國內(nèi)是全世界最晚的。國外都是直接居民發(fā)錢,所以消費能力影響不大,要不歐美的通脹為什么連續(xù)爆表,而國內(nèi),CPI連續(xù)不及預期,居民消費意愿,能力都是下滑的,雖然一致防水,但多半和居民端收入沒半毛錢關系。通過金融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居民存錢的意愿是遠大于消費的意愿,疫情雖然過去了,但不確定并未過去。很簡單疫情走到最后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杠桿走到最后也得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放開了,不是萬事大吉,不是家里有金山銀山等著去消費,去揮霍。杠桿不是想加就敢加,如房地產(chǎn),上下都在鼓勵加杠桿買房,地產(chǎn)走到最后依舊是居民自己對自己負責。雖然盯著居民的存款很多,但居民的貸款也不少,存貸比,10年的時間,直線下滑,杠桿相加就加了。就像二胎政策,當時放開,磚家如何如何計算,會增加幾千萬新生兒,現(xiàn)如今三胎政策都放開了,實際情況呢,問題依舊狠糟糕。對于2023年的行情,券商機構研報,清一色的牛,牛,牛。最簡單的問題,驅(qū)動A股牛市的錢從哪里來?股民,基民過去兩年是賺的盆滿缽滿,還是A股的賺錢效應爆棚,吸引場外的增量資金排隊進場?實際情況是,過去兩年結構性熊市,股民,基民都損失慘重,先是茅指數(shù),后是寧組合,這種虧錢效應下,還期待增量資金入場,居民的錢都是大風刮來的?11月以來,不僅是股市,債市暴雷,理財市場遭到居民大額贖回,連低風險偏好的市場都是虧錢效應,居民能不把投資理財轉換成存款?一邊是股民,基民的賬戶不斷縮水,另一邊,A股上市企業(yè)突破5000家,今年更是超越美股,IPO數(shù)量第一,IPO金額第一。除了不斷快速發(fā)行的新股,新債,融資,再融資,股東減持,現(xiàn)在救樓市的擔子也甩給股市,地產(chǎn)企業(yè)上市,融資,再融資的口子,時隔十年也把開了。簡單的供需關系,如此失衡的融資市,還期待牛市?不但不會有牛市,2022年幾次失守的3000點低點,有可能是2023年要上攻的高點。再者說,放開也不是股市走牛的理由,全世界早都放開了,那個經(jīng)濟因此騰飛,股市因此走牛?A股融資市的定位不改變,過去三十年過山車的收割市就永不會變?


50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