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降傭新政還未“捂熱”,關于研究業(yè)務是否“減員”的討論便鋪天蓋地了。從最新數據來看,分析師人數增勢并未“剎車”,但增幅同比減緩是事實。“少數”頭部券商減員的信號也有跡可循。“變數”最大的是準一線券商和腰部券商,它們的研究業(yè)務“軍備競賽”仍未終止。畢竟,這是降傭已定,“爭傭”四起的時代。
注:分析師人數以具備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務(分析師)來推算。以前三甲券商為例,中金公司繼續(xù)“遙遙領先”,從年初的223人增長到261人,環(huán)比增長38人,不愧是業(yè)內分析師“金飯碗”。不過,去年同個時間區(qū)間內,中金公司環(huán)比增長了53人。此外,“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在去年同一個區(qū)間內,環(huán)比增長16人,是今年的2倍。只有國泰君安今年增長的人數超過去年,去年增長5人,今年增長10人。
其中,高盛(中國)證券從0人增長到23人,成為年內“黑馬”,其他券商難以”匹敵“。2023年6月28日,高盛宣布,其中國核心業(yè)務主體高盛高華證券獲批,正式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其次是華金證券,足足增長了3倍,僅從分析師數量來看,完成了從小型賣方研究團隊到中型研究團隊的跨越。華福證券和德邦證券也實現了近50%的人數增長。按以往經驗來看,腰部券商的經常是年度增幅“黑馬”誕生的風水寶地。而今年的研究團隊“黑馬”成色更濃一點。
增勢猶在,增幅已緩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9月6日,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務從業(yè)人數前24家的券商中,超過4/5分析師人數處于增長狀態(tài)中,而且前十家券商無一減員。如此看來,券商行業(yè)基本沿襲了去年的“普增”趨勢。但是,大部分頭部券商增幅比起去年,明顯有所減緩。
注:分析師人數以具備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務(分析師)來推算。以前三甲券商為例,中金公司繼續(xù)“遙遙領先”,從年初的223人增長到261人,環(huán)比增長38人,不愧是業(yè)內分析師“金飯碗”。不過,去年同個時間區(qū)間內,中金公司環(huán)比增長了53人。此外,“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在去年同一個區(qū)間內,環(huán)比增長16人,是今年的2倍。只有國泰君安今年增長的人數超過去年,去年增長5人,今年增長10人。實力券商“分化”
在一眾“增勢”中,有4家券商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既是“少數派”,也是分析師數量競賽的“消停派”。首先是人數維持不變的頭部券商——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另外就是兩家“不進則減”的中國銀河和國金證券。雖然減少人數于整個基數而言,并不算突出,中國銀河減少2人,國金證券減少3人。但是,在券商降傭已然成“定局”的背景下,不失為一個重要“信號”。準一線券商新晉“雙巨頭”
雖然大部分券商的增幅不如去年,但“準一線”券商顯然是其中的“異類”。相比于去年,它們的分析師人數規(guī)模躍升了一個臺階。比如,東吳證券從68人增長到82人,東北證券從59人增長到72人。去年同樣時間段,東吳證券僅增長了3人,東北證券增長了7人。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可見,今年證券投資咨詢業(yè)務的擴張,是其布局重點。通過這一波增長,它們離頭部券商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基本上可以“相媲美”。腰部券商變數“最大”
從增幅來看,腰部券商的“貢獻”無疑最大,甚至跨越了了從無到有。
其中,高盛(中國)證券從0人增長到23人,成為年內“黑馬”,其他券商難以”匹敵“。2023年6月28日,高盛宣布,其中國核心業(yè)務主體高盛高華證券獲批,正式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其次是華金證券,足足增長了3倍,僅從分析師數量來看,完成了從小型賣方研究團隊到中型研究團隊的跨越。華福證券和德邦證券也實現了近50%的人數增長。按以往經驗來看,腰部券商的經常是年度增幅“黑馬”誕生的風水寶地。而今年的研究團隊“黑馬”成色更濃一點。

65309/20








